菩提道次第廣論科判
科判 分二
初歸敬頌及略述本論之重要 (p.001)
次開為四門
甲四、如何正以教授引導學徒之次第 分二 (p.023)
-乙一、道之根本親近知識軌理 分二
--丙二、略說修習軌理 分二 (p.041)
---丁一、正明修法 分二
----戊一、正修時應如何 分三
-----己二、正行 分二 (p.045)
------庚二、此處修法
-----己三、完結 (p.046)
----戊二、未修中間應如何 分二
-----己一、總明
彙整於標籤 “福青”
前行準備 本來是沒有預計要參加大仁梯,一方面是因為第一次當義工,不確定自身會不會相應義工的學習,另外一方面也是私心作祟,不想在營隊上請太多假…不過在參加雲科梯,並直接成為資深福青跟大家一起學習後,聽到很多上師開示,也受到很多師兄姐的關懷,因此在正式上營前一週才向忠義老師回報希求可以參加這次的營隊。
短短的一天半營隊,很快就結束了,沒能參加到後續的心靈對話跟無盡燈之夜實在很可惜。這次暨大營最大的收穫就是透過學習營隊的殊勝處跟用心處,提振自己當義工的心力。就如同史懷哲博士說的:「真正幸福的人,是那些已經開始尋求並知道如何服務他人的人。」如證和尚在開示時也講到:「能夠照顧別人的人,是最幸福的人。」 【◎ 第二加行親近軌理者。如《尊重五十頌》云:「此何須繁說,勵觀彼及彼,應作師所喜,不喜應盡遮。金剛持自說,成就隨軌範,知已一切事,悉敬奉尊長。」】 在講完了應該以何種意樂去親近善知識之後,第二個部份就是應該以怎樣的行為去親近善知識。在馬鳴菩薩造的《事師五十頌》裡面提到:「對於承事善知識這個不需要多講,總的來說要努力去觀察老師的好惡,對於師長歡喜的就努力去做,師長所不歡喜的就應該盡力去遮止,金剛持(報身佛的示現,釋迦摩尼佛是化身佛,毗如遮那佛-大日如來是法身佛)說弟子的成就完全看他如何依止善知識來決定,我們知道了這個重要性以後,就應該盡一切的恭敬、供養、承事善知識。」
【◎ 下至唯從聞一偈頌,雖犯戒等,亦應就其功德思惟,莫觀過失,悉無差別。】 即使簡單到只從對方處聽聞了一個簡單的偈子,而實際上他又犯戒,有了過錯,你還是應該要去觀察思維他的功德,不要觀過,對待他與根本上師沒有差別。 【《寶雲經》云:「若知由其依止尊重,諸善增長不善損減,則親教師或聞廣博或復寡少,或有智解或無智解,或具尸羅或犯尸羅,皆應發起大師之想。如於大師信敬愛樂,於親教師亦應信樂,於軌範師悉當發起恭敬承事。由此因緣菩提資糧,未圓滿者悉能圓滿,煩惱未斷悉能斷除。如是知已,便能獲得歡喜踴躍,於諸善法應隨順行,於不善法應不順行。」】 《寶雲經》說:「如果我們了解透由如法依止自己的師長,能夠使善法增長、惡業減少,在這種情況之下,自己的親教師不管他智識廣博或者寡少,有智慧了解或者沒有,戒很清淨或者有所毀犯,一旦依止了,你就應要把他看成是佛,你對佛是怎麼樣的心,對自己依止的阿闍黎也應該如此。以這樣的因緣,在修佛的資糧上,未能圓滿的部分也會因此圓滿;煩惱也能因此斷除。如果知道了上述這些好處,便能獲得極大的歡喜勇進心,好的就照著去做,不好的我們不要去做。
【《猛利問經》亦云:「長者,若諸菩薩求受聖教,及求讀誦。若從誰所聽聞受持,施戒忍進定慧相應,或是集積菩薩正道資糧相應,一四句偈,即應如法恭敬尊重此阿闍黎。隨以幾許名句文身開示其偈,假使即於爾所劫中,以無諂心,以一切種,利養恭敬及諸供具,承事供養此阿闍黎。長者於阿闍黎,作應敬重阿闍黎事,猶未圓滿,況非以法而為敬事。」】 在《猛利問經》裡面,也有提到一段:「提問的長者啊,若是如你般想要學大乘的人要求受聖教傳承,以及求學經文讀誦,從某人處聽聞受持一偈頌詞,其中具足六度之義(六度萬行,所謂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等等),或具足積集菩提正道資糧之義,哪怕是一四句偈--就是最簡單的偈頌,則應如法恭敬尊重此阿闍黎。假如以講一個字當作一劫的話,他總共講了三十二個字,我們就要在三十二劫這麼長的時間當中,以無諂心恭敬供養承事這位阿闍黎,以這樣的供養,還不能圓滿。換句話說,從他所受的法恩,如法去報答都報答不完,何況是非法? 【◎ 第三、隨念恩者。《十法經》云:「於長夜中,馳騁生死尋覓我者;於長夜中為愚癡覆而重睡眠,醒覺我者;沈溺有海,拔濟我者;我入惡道示善道者;繫縛有獄解釋我者;我於長夜,病所逼惱為作醫王;我被貪等猛火燒燃,為作雲雨而為息滅,應如是想。」】 前面講完了觀功,第三點繼續說這念恩。《十法經》說「我們在無始以來無明的黑闇當中,造了種種的業而輪迴生死,善知識是來救我們超脫生死的;我們被愚癡所覆蓋,像在睡眠一樣,也是善知識把我們叫醒;。見到眾生沉溺在三有-欲有、色有、無色有當中,救濟吾等拔除脫離的也是善知識;在我誤入惡道,講說示現善道給我看的是善知識:身入囹圄時解救我得是善知識;我在因病所惱時,替我醫療的是善知識;在我被貪瞋癡像猛火一樣燒灼時,而善知識能夠像天上的雨雲一樣把它息滅,應該這樣去思惟。」 這邊《十法經》所說的每一段,後面都可以補上「是善知識」去完整語意。 【《華嚴經》說:「善財童子,如是隨念痛哭流涕:諸善知識,是於一切惡趣之中救護於我。令善通達法平等性,開示安穩不安穩道,以普賢行而為教授。指示能往一切智城,所有之道,護送往赴一切智處,正令趣入法界大海,開示三世所知法海,顯示聖眾妙曼陀羅。善知識者,長我一切白淨善法。」應如此文而正隨念。一切句首,悉加「諸善知識是我」之語。於前作意善知識相,口中讀誦此諸語句,意應專一念其義理。(p91)於前經中,亦可如是而加諸語。】 《華嚴經》說:「善財童子因為如是隨念善知識之恩德,不禁痛哭流涕,邊哭邊說:『於我墮落時,是諸善知識於一切惡趣中救護我,是諸善知識慈悲啟發令我善巧通達諸法大平等性,是諸善知識為我開示何為趨向解脫之安穩正道,何為流轉輪迴之不安穩劣道,是諸善知識以普賢菩薩大行於我作教授,為我指示能趣往一切智城之諸正道。非但為我指示,還以慈悲時時護念我,護送我往赴一切種智處,令我趣入不可思議法界大海。諸善知識為我開示過去、現在、未來無量所知法,為我顯示聖眾殊勝壇城。善知識如是長養我一切白淨善法。』」 應按《華嚴經》此文而隨念恩德,每一句首皆應加上「諸善知識是我」,譬如「諸善知識令我善巧通達法平等性」,「諸善知識為我開示安穩與不安穩道」等。於心前作意善知識形相,然後口中讀誦如是文句,同時自心應專一按照文義憶念善知識恩德。如是而作即是修習念恩,不斷憶念善知識恩德,至真切時,自會如善財童子般由感動而痛哭流涕。於前《十法經》中亦可如是加上「諸善知識是我」等語。 【◎ 又如《華嚴經》云:「我此知識說正法,普示一切法功德,遍示菩薩威儀道,專心思惟而來此。此是能生如我母,與德乳故如乳母,周遍長養菩提分,此諸善識遮無利。解脫老死如醫王,如天帝釋降甘雨,增廣白法如滿月,猶日光明示靜品。對於怨親如山王,心無擾亂猶大海,等同船師遍救護,善財是思而來此。菩薩啟發我覺慧,佛子能生大菩提,我諸知識佛所讚,由是善心而來此。救護世間如勇士,是大商主及怙依,此給我樂如眼目,以此心事善知識。」應咏其頌而憶念之,易其善財而誦自名。】 《華嚴經》上又有說到:「善財童子作是想:『我之善知識宣說正法,普遍開示一切佛法功德以及菩薩威儀行道,我是一心思惟善知識恩德而來此處。此善知識能出生我慧命,猶如慈母,如同乳母以乳汁哺育般授與我功德、學識,他周徧長養我那些成佛的方便,福德智慧資糧,使我成長起來,這個善知識像我的善友一樣,把那些損害的東西捨掉。善知識如醫王般讓我從老死中徹底解脫;又如帝釋天普降甘露法雨,滋潤我身心;以其恩德,我之正法不斷增長廣大,最後如滿月般清淨圓滿;又如日光般為我顯示寂靜涅槃。善知識心如山王般不動搖,無任何怨親偏袒;善知識心如大海般寧靜,即便極其困難勞累,其利眾之心亦未曾被擾亂;善知識如船師般,以大無畏精神,於一切風浪中四處救護沉溺苦海之眾生。善財童子我是如是感念善知識恩德,以念恩之心前來親近善知識。我永遠難忘,是菩薩啟發我覺悟智慧,令我能生大菩提。我諸善知識悉為諸佛所贊之大德,我是以感念恩德之善心而來此親近善知識。善知識猶如勇士般,以勇猛菩提心救護世間有情;又似偉大商主,護送有情去往解脫寶洲;又如須彌山,為我身心所依賴之怙主;彼給予我安樂,猶如眼目般,令我擺脫無明愚癡,以智慧眼照見萬法實相。我是以如是念恩之心承事善知識。』」以上頌詞,應邊念邊憶念善知識恩德,且將善財之名換成自名。 現在每次上課前複習科判已經是例行公事了
今天因為有放祈願法會前行的影片,所以主要是接著上次的繼續把華嚴九心講完。 今天的內容進入到總示親近意樂的部分,表現在外相就是華嚴經上面說的九種心:
今天要講的部分是進入親近善士軌理的第二部分,能依學者之相,用白話來說就是當學生應該要具有怎樣的態度:
|